欢迎光临本店[ 会员登录 ] [ 立即注册 ]
400-668-0601

购物车0

您购物车为空,赶紧选购吧!
丹麦 Foss 福斯 541011 强力酶清洗液在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清洁中的应用方案
上海仪器网 / 2025-10-09
一、方案背景与产品优势
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如 Foss Infratec 1241、1229)是谷物品质检测的核心设备,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分析谷物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等指标,广泛应用于粮食收购、仓储、加工及质量监管领域。在检测过程中,谷物样本中的淀粉、蛋白质、油脂等成分易附着在仪器的样品池、光路系统及进样管路内壁,形成顽固残留。若清洁不彻底,残留物质会干扰后续光谱检测,导致数据偏差(如水分检测误差超过 ±0.5%),同时残留霉变谷物成分还可能滋生微生物,影响仪器使用寿命。
传统清洁方法(如清水冲洗、酒精擦拭)仅能去除表面浮尘,无法降解顽固有机残留,而丹麦 Foss 福斯 541011 强力酶清洗液凭借复合酶解技术,可高效解决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清洁痛点,核心优势显著:其一,去污能力强,含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复合配方,能针对性降解谷物中的蛋白质、淀粉、油脂残留,降解率达 98% 以上;其二,安全性高,pH 值呈中性(6.5-7.5),无腐蚀性,不会损伤仪器光学部件(如石英样品池、光栅)及管路材质(如食品级不锈钢、聚四氟乙烯);其三,操作便捷,无需拆解复杂部件,可通过仪器自带清洗程序或手动擦拭完成清洁,单次清洁时间缩短至 20 分钟以内;其四,兼容性好,适配 Foss 全系列近红外谷物分析仪,且清洁后无残留,不会对后续检测造成二次干扰。
二、适用范围与清洁目标
本方案适用于 Foss Infratec 1241、1229、1265 等型号近红外谷物分析仪的日常清洁与深度维护,尤其针对检测高水分谷物(水分含量≥18%)、高蛋白谷物(如大豆、小麦)后产生的顽固残留清洁效果显著。清洁目标为:通过酶解作用彻底去除仪器样品池、进样管路、光路窗口的有机残留,使仪器光谱基线回归稳定(基线漂移≤0.001AU),确保后续检测数据准确性(相对标准偏差 RSD≤0.3%),同时抑制微生物滋生,延长仪器核心部件(如检测器、光源)使用寿命至 5 年以上。
三、详细操作流程
(一)清洁前准备
  1. 试剂与耗材准备:准备丹麦 Foss 福斯 541011 强力酶清洗液(需在 5-30℃避光保存,避免冷冻)、超纯水(电阻率≥18.2MΩ・cm)、无菌脱脂棉、无尘擦拭布(建议使用聚酯纤维材质)、一次性手套、50mL 塑料烧杯、10mL 移液管。按 1:100 的比例配置酶清洗工作液:量取 10mL 541011 清洗液,加入 990mL 超纯水,用移液管轻轻搅拌均匀,现配现用(配置后 2 小时内使用完毕,避免酶活性降低)。
  1. 仪器与环境准备:关闭近红外谷物分析仪电源,拔掉电源线,确保仪器处于断电状态。用无尘擦拭布擦拭仪器表面浮尘,清理样品盘内残留的谷物碎屑。在仪器下方铺设防水垫,防止清洁过程中液体渗入仪器内部。若仪器配备自动清洗系统,需检查清洗管路是否通畅,喷头是否堵塞,确保清洗液能正常循环。
  1. 安全防护准备:操作人员需佩戴一次性丁腈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酶液)、护目镜(防止清洗液飞溅入眼),若清洗液不慎接触皮肤,需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若误入眼睛,需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就医。清洁区域需保持通风良好,避免酶液挥发气味刺激呼吸道。
(二)分部件清洁步骤
  1. 样品池清洁:打开仪器样品池盖,用无菌脱脂棉蘸取少量酶清洗工作液,轻轻擦拭样品池内壁(避免用力擦拭损伤石英材质),重点清洁样品池边缘的残留污渍(此处易堆积淀粉与蛋白质混合物)。擦拭完成后,向样品池中倒入 20mL 酶清洗工作液,浸泡 10 分钟(酶解顽固残留),期间每隔 2 分钟轻轻晃动仪器,确保清洗液充分接触池壁。浸泡后,用超纯水冲洗样品池 3 次,每次倒入 30mL 超纯水,摇晃后倒出,直至流出的水澄清无泡沫。最后用无尘擦拭布蘸取少量超纯水,擦拭样品池外壁及窗口,去除残留水分,关闭样品池盖。
  1. 进样管路清洁:若仪器为手动进样,取下进样漏斗,用移液管吸取 20mL 酶清洗工作液,缓慢注入进样管路,停留 5 分钟,使酶液充分降解管路内的油脂与淀粉残留,然后用超纯水冲洗管路 5 次,每次注入 30mL 超纯水,直至流出液无异味。若仪器为自动进样,将酶清洗工作液倒入自动进样器的清洗液瓶中,启动仪器自带的 “管路清洗程序”,设定清洗次数为 3 次,每次清洗时间 5 分钟,清洗完成后更换超纯水,再次启动清洗程序冲洗 2 次,确保管路内无酶液残留。
  1. 光路窗口清洁:使用专用光学镜片擦拭纸(避免使用普通纸巾,防止划伤镜片),蘸取少量酶清洗工作液(需拧干,避免液体滴落),轻轻擦拭光路窗口(位于仪器内部,需按仪器说明书指示打开防护盖),以顺时针方向螺旋式擦拭,每次擦拭更换一张新的镜片纸,避免交叉污染。擦拭后,用镜片纸蘸取超纯水再次擦拭,去除残留酶液,最后用干燥的镜片纸吸干水分,确保光路窗口无污渍、无水印,关闭防护盖。
  1. 仪器外部清洁:用无尘擦拭布蘸取稀释后的酶清洗工作液(1:200 比例),擦拭仪器控制面板、样品盘、外壳等部位,重点清洁控制面板上的按键缝隙(易堆积灰尘与谷物碎屑),可用棉签蘸取少量酶液深入缝隙擦拭。清洁完成后,用蘸取超纯水的擦拭布再次擦拭仪器外部,去除残留酶液,最后用干燥的擦拭布擦干水分,避免仪器表面留下水印。
(三)清洁后处理
  1. 试剂与耗材处理:剩余的酶清洗工作液需倒入专用废液桶(不可直接倒入下水道,需经中和处理后排放),空的清洗液瓶需冲洗干净后按可回收垃圾处置,使用过的脱脂棉、擦拭布、手套等放入医疗废物袋,密封后按有害废物规范处理。
  1. 仪器干燥与检测:打开仪器样品池盖与防护盖,自然晾干 30 分钟(或用洁净压缩空气轻轻吹干内部水分),确保仪器内部无残留水分。晾干后,接通仪器电源,启动自检程序,检查仪器光路系统是否正常(光谱基线是否稳定),然后选取标准谷物样本(如标准小麦样)进行检测,对比清洁前后的检测数据,确保水分、蛋白质等指标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如水分误差≤±0.2%)。
  1. 记录与维护:在仪器维护记录本中详细记录清洁信息,包括清洁日期、操作人员、清洗液用量、清洁部位、清洁后检测数据及异常情况(如样品池破损、光路偏差),建立清洁档案,建议每周进行 1 次日常清洁,每 3 个月进行 1 次深度清洁(增加酶清洗工作液浓度至 1:50,延长浸泡时间至 15 分钟)。
四、方案优势与注意事项
(一)方案优势
  1. 清洁效果彻底:复合酶配方针对性降解谷物残留,清洁后仪器检测数据准确性显著提升,标准样本检测的 RSD 从清洁前的 0.8% 降至 0.3% 以下,满足粮食检测的精度要求(GB/T 24895-2010)。
  1. 保护仪器部件:中性配方无腐蚀性,避免传统强酸强碱清洗剂对石英样品池、光学镜片的损伤,延长仪器核心部件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年均维护费用可减少 30%)。
  1. 操作高效省时:相较于传统拆解清洁(需 2 小时以上),本方案无需拆解复杂部件,单次清洁时间仅 20 分钟,且可与仪器日常维护流程结合,不影响检测工作进度,适合粮食收购旺季的高频次清洁需求。
(二)注意事项
  1. 酶液浓度与时效控制:严格按照 1:100 比例配置工作液,浓度过高会导致酶液残留,影响后续检测;浓度过低则去污效果不佳。工作液配置后需在 2 小时内使用,避免酶活性随时间降低(温度每升高 10℃,酶活性降低 50%)。
  1. 避免液体渗入仪器内部:清洁过程中需控制液体用量,避免酶清洗液或超纯水渗入仪器电路系统(如控制面板、检测器),若不慎渗入,需立即用干燥的无尘擦拭布吸干水分,待仪器完全干燥后再通电,防止短路损坏仪器。
  1. 光学部件特殊护理:光路窗口与样品池采用石英材质,清洁时需使用专用光学擦拭纸,避免使用粗糙材质导致划痕;擦拭力度需轻柔,防止镜片移位影响光路 alignment,若清洁后仪器自检提示 “光路偏差”,需联系 Foss 厂家专业人员校准。
  1. 异常情况处理:若清洁后仪器检测数据仍偏差较大,需检查是否存在酶液残留(可通过检测空白样品判断),若有残留需用超纯水再次冲洗;若样品池出现划痕,需更换新的石英样品池(避免影响光谱透过率);若进样管路堵塞,需用专用通管器疏通后再进行清洁。
五、应用场景拓展
本方案不仅适用于实验室常规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清洁,还可拓展至粮食收购站、谷物加工厂、质量监管部门等场景。例如,在粮食收购旺季,收购站的近红外分析仪每日需检测数百份谷物样本,采用本方案可快速完成清洁,确保每批次样本检测数据准确,避免因残留导致的收购等级误判;在谷物加工厂,可将本方案融入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定期清洁仪器,确保加工过程中谷物水分、蛋白质含量监测精准,提升成品粮品质稳定性。通过标准化的清洁流程与 541011 强力酶清洗液的高效去污性能,可为近红外谷物分析仪的稳定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助力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高效开展。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广告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