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案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各类新能源充电桩的低压线束组装,包括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中控制线路、信号传输线路等低压部分。适用于铜导线和铝导线,导线截面积范围通常为 0.5 - 2.5mm²,可满足充电桩内部不同功能线路的连接需求。
- 精准压接:该工具设计精密,能提供稳定且精准的压接力,确保压接过程中端子与导线紧密结合。可调节的压接参数,能适应不同规格的铜、铝导线,保证压接质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有效降低接触电阻,提升电气连接性能。
- 适配多种端子:可与 Binder 系列及多种通用型压接端子良好适配,无论是圆形端子、环形端子还是叉形端子,都能实现高效压接。对于新能源充电桩低压线束中常用的小规格端子,能轻松应对,确保连接牢固。
- 耐用性强:采用高强度材料制造,结构坚固耐用,可承受频繁的压接操作。在工业生产环境中,能长期稳定工作,减少设备维护和更换频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三、铜 / 铝导线防腐蚀预处理
- 铜导线处理:对于铜导线,在剥去绝缘层后,使用砂纸或专用清洁剂去除导线端头表面的氧化物,露出光亮的铜质表面。然后,在处理后的端头均匀涂抹一层薄薄的导电膏,导电膏能有效防止铜在空气中再次氧化,同时进一步降低接触电阻,提升连接的可靠性。
- 铝导线处理:铝导线表面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这层氧化膜会严重影响压接质量和电气性能。首先,用钢丝刷或专用的铝导线清洗剂去除氧化膜,注意操作时要轻柔,避免损伤导线。处理后,应尽快进行压接操作,防止新的氧化膜生成。为增强防腐蚀效果,可在铝导线端头镀锡或采用铜铝过渡端子进行连接。镀锡能在铝表面形成一层相对稳定的金属层,减少铝与空气和水分的接触,降低电化学腐蚀风险;铜铝过渡端子则通过特殊的结构和材质,有效避免铜铝直接接触产生的电化学腐蚀。
四、低压线束压接流程
- 线束裁剪与整理:根据充电桩内部布线设计,准确裁剪铜、铝导线至合适长度。将导线理顺,避免出现扭曲、缠绕等情况,确保后续压接操作顺利进行。对于多芯导线,可使用绝缘胶带或扎带适当捆扎,使其结构紧凑。
- 端子选择与安装:根据导线规格和连接需求,选择适配的压接端子。对于铜导线,可选用铜质端子;对于铝导线,优先使用专为铝线设计的端子或铜铝过渡端子。将端子套在处理好的导线端头上,确保导线完全插入端子的压接孔内,且位置居中。
- 压接操作:将套好端子的导线放入 Binder 67 0001 014 100 压接工具的压接槽内,调整好位置,使端子与压接工具的模具精准对齐。启动压接工具,按照预设的压接力和行程进行压接。压接过程中,要确保压接工具平稳施加压力,避免晃动或偏移。压接完成后,检查压接部位是否牢固,端子与导线之间不应有松动或位移。可通过轻轻拉扯导线进行初步检查,确保连接可靠。
- 绝缘处理:压接完成后,对连接部位进行绝缘处理。使用热缩管或绝缘胶带将压接处紧密包裹,热缩管在加热收缩后能形成紧密的绝缘防护层,有效防止水分和杂质侵入;绝缘胶带则需缠绕紧密,确保无裸露的金属部分。绝缘处理不仅能提高电气安全性,还能进一步增强连接部位的防腐蚀能力。
五、质量检测与维护
- 外观检查:对压接后的线束进行全面外观检查,查看压接部位是否有变形、开裂,端子与导线的连接是否紧密,绝缘层是否包裹完好。
- 导通性测试:使用万用表等工具,对压接后的线路进行导通性测试,确保电流能正常通过,无断路现象。
- 接触电阻测量:采用专业的接触电阻测量仪,测量压接部位的接触电阻。对于铜导线连接,接触电阻应符合相关标准,一般要求在微欧级别;对于铝导线或铜铝过渡连接,接触电阻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保证电气性能稳定。
- 日常维护:定期对充电桩的低压线束进行检查,查看绝缘层是否有老化、破损,压接部位是否有松动、腐蚀迹象。如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在充电桩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线束受到过度的拉伸、弯曲或外力撞击,保持充电桩内部环境干燥、清洁,减少水分和腐蚀性气体对低压线束的侵蚀。
通过采用本方案,依托 Binder 67 0001 014 100 压接工具进行新能源充电桩低压线束组装,能有效实现铜、铝导线的防腐蚀压接,提高线束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保障充电桩的安全、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