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店[ 会员登录 ] [ 立即注册 ]
400-668-0601

购物车0

您购物车为空,赶紧选购吧!
盘点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
上海仪器网 / 2022-12-13

虽然我国女性科技工作者目前还存在“高位缺席”的现象,但在我国科技发展的进程中,从来不缺女性的身影。从为开拓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何泽慧院士,到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再到带领团队研制出全球首个安全有效新冠疫苗的陈薇院士……处处都彰显着我国科研界中的巾帼力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女性科技工作者队伍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女科学家走到了科学领域的世界前沿,她们刻苦钻研、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以女性特有的严谨细腻、坚韧不拔的品格,青年时期便在各自的科研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便是是经中央批准设立的唯一面向广大青年女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奖励,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于2004年联合设立,也是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在中国的发展和延伸。每年评选在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发现或科技成果、45岁以下的优秀女科学家。

17年来,已有148位女性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黄如、陈薇、朱美芳、曹晓风、吴骊珠、于吉红、王小云、谢毅等获奖者当选为两院院士,以榜样的力量激励着青年女性投身科学。

此外,在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当中,也不乏众多仪器人士熟悉的面孔,如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丽华研究员、清华大学物理系周树云教授、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沈俊研究员等,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熠熠发光。接下来,就着重介绍一下几位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当中的仪器人。

 

杨晓菲_副本.jpg

杨晓菲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

获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杨晓菲,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兰州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学士学位,北京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联合培养,建成了可应用于PF型放射性束装置的激光核谱设备(OROCHI)并完成了首次物理实验。比利时鲁汶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期间,为CERN-ISOLDE-COLLAPS/CRIS国际领先的激光核谱技术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底入职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团队,针对我国下一代核物理大科学装置的建设目标,逐步创建激光核谱实验室,同时带领团队在国际激光核谱设备上开展系列物理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发展多学科交叉的精密激光核谱技术并用以研究不稳定原子核基本性质和奇特结构,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在本科毕业的第十年(2019年),获得了国际物理学界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青年科学家奖。

 

余倩1_副本.jpg

余倩 浙江大学材料系教授

获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余倩,浙江大学材料系教授、“80后”博导。西安交通大学学士、硕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博士后,14年入职浙江大学材料系。致力于运用和发展多尺度、三维微结构表征,以及原位电子显微镜下的材料结构和性能同步表征技术,研究材料中的缺陷结构、缺陷运动和材料力学性能的关联性。通过前沿表征技术的运用和关键科学问题的捕捉,在传统结构材料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先进结构材料强韧化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同时为先进结构材料的设计和性能提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信息。

 

魏红_副本.jpg

魏红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获得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魏红,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N03研究组组长。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本科,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并留所工作。从事纳米光学和等离激元光子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表面等离激元-激子相互作用、表面等离激元在纳米波导及其网络中的传播特性、纳米光子器件、表面增强光谱等。在Nano Letters、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被SCI杂志引用3000余次。

 

沈俊_副本.jpg

沈俊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沈俊,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博士,2009入职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长期从事磁制冷与新型制冷技术、激光器散热技术、混合工质制冷技术等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沈俊曾经想学文科专业,在父母坚持下学了工科,直到研究生时才开始接触低温制冷,很快发现了国际上最低温度、大磁熵变铁磁磁制冷材料,填补了这一温区的国际空白,并被国际同行认为是“最佳的磁热效应体系”。现任中国稀土学会稀土磁制冷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制冷学会低温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周树云_副本.jpg

周树云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周树云,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从高中时代起,就对物理很感兴趣,并对力学、电学等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读大学时,毅然选择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朱邦芬院士,之后成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博士,开启一路“学霸”模式。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留学和工作近10年,2012年回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研究聚焦于新型的二维材料以及各种由不同层状材料组成的人工复合异质结构。利用多种尖端电子能谱技术,研究量子尺寸效应对电子结构、自旋结构、能隙调控的影响,以及异质界面处的耦合和近邻效应。通过测量量子材料处于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的电子结构,可以直接获得电子能量、动量、自旋以及时间等多维信息,探索与材料特性直接相关的物理机制。

 

张丽华_副本.jpg

张丽华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

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张丽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4月应聘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工作,2005年至今任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从当初的大连化物所子弟,到现在成为地地道道的大连化物所人,人生轨迹始终与大连化物所联系在一起。近年来紧密围绕国家蛋白质科学领域研究的实际需求,侧重于发展蛋白质组定性定量和相互作用分析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装置,显著提高了分析的覆盖度、准确度、精密度和通量。 

 

李小英.jpg

李小英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

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李小英,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育部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系本科毕业后曾在家乡太原做了一名公务员,工作7年之后考取了天津大学精仪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之后获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获光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1月至2005年6月,在美国西北大学电子系做博士后,2009年3月至7月在美国西北大学电子系做高级访问学者,2005年7月至今在天津大学工作。主要从事光学,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和光电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9篇,EI收录47篇,被SCI他引630余次。

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如下:

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2021年颁发)

付巧妹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冯琳

四川农业大学

刘玮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刘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刘宏涛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许叶春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杨晓菲

北京大学

肖仁珍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吴俊

南京农业大学

余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余倩

浙江大学

邹丽

大连理工大学

张然

吉林大学

张东菊

兰州大学

张海霞

山东大学

陈娟

重庆医科大学

陈兰芬

厦门大学

陈芳芳

吉林大学

周欢萍

北京大学

侯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

王延轶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匡华

江南大学

朱华晨

香港大学

刘慧荣

上海中医药大学

李婧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吴晓宏

哈尔滨工业大学

何元智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

畅建霞

西安理工大学

翟薇 

西北工业大学

魏红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

马瑜婷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牛书丽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所

刘小华

四川大学

刘颖

北京大学

杨慧

西北工业大学

张晓丹

南开大学

陈莉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赵维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袁媛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魏诗卉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研究院

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

王沛芳

河海大学

卢艳丽

四川农业大学

朱艳

南京农业大学

许琪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杨莉

北京大学

吴晓群

武汉大学

沈俊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张研

北京大学

陶晓明

清华大学

潘秀莲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

王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王艳丽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尹梅贞

北京化工大学

田梅

浙江大学

杜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陈玲玲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范金燕

上海交通大学

罗义

南开大学

周树云

清华大学

高利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

彭新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胡海岚

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

王玲华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吴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李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张丽华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郭旺珍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吴蓓丽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杨倩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脑科医院神经外科

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

陈春英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于翔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黄如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贾卫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廖红

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段慧玲

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李永平

华北电力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院

陈雪飞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李英贤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刘建妮

西北大学地质系

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

杜世萱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徐静娟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孟智勇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曾璇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

雷群英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许凤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谢欣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于黎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王慧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

王晓晨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

马旭村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吴志英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颜宁

清华大学医学院

勾晓华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

卢磊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魏丽萍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梁金玲

东南大学数学系

吴一弦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

马晶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赵慧君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

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

陈萍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柳红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刘浪

新疆大学

彭茹雯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赵艳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

吴嘉炜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陈薇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赵书红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崔东华

海军装备研究院研究室

胡敏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

曹晓风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王洁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

王红艳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杨丹

香港大学化学系

姬秋梅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刘冰冰

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胡建英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朱美芳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支丽红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吴骊珠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

于吉红

吉林大学化学院

李小英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李宝会

南开大学物理科学院

曾凡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

蒋澄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

韩喜球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杨启华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谭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车文荃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盛美萍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环境工程系

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

王雪梅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张纪岩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李国婧

内蒙古农业大学

胡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董爱武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

王小云

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信息安全研究所

付玉杰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杨晓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卓嘎

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研究所

谢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

李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医学研究室

吕植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刘芝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

陈化兰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畜牧兽医)

曾嵘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

杨劼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院

林琳

广东省中医院呼吸科

龙亚秋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药物研究所研究院

侯亚梅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
广告说明